發表時間: 2022-09-05 11:10:03
作者: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
陳垣(右)與啟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
啟功
陳垣先生是近百年的一位學者,這是人所共知的。他在史學上的貢獻,更是國內國外久有定評的。我既沒有能力一一敘述,事實上他的著作俱在,也不待這里多加介紹?,F在當先生降誕百年,又是先生逝世第十年之際,我以親受業者心喪之余,回憶一些當年受到的教導,謹追述一些側面,對于今天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會有所啟發的。
我是一個中學生,同時從一位蘇州的老學者戴姜福先生讀書,學習“經史辭章”范圍的東西,作古典詩文的基本訓練。因為生活困難,等不得逐步升學,一九三三年由我祖父輩的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著我的作業去介紹給陳垣先生,當然意在給我找一點謀生的機會。傅老先生回來告訴我說:“援庵說你寫作俱佳。他的印象不錯,可以去見他。無論能否得到工作安排,你總要勤向陳先生請教。學到作學問的門徑,這比得到一個職業還重要,一生受用不盡的?!?/span>
我謹記著這個囑咐,去見陳先生。初見他眉棱眼角肅穆威嚴,未免有些害怕。但他開口說:“我的叔父陳簡墀和你祖父是同年翰林,我們還是世交呢!”從我聽了這句話,我和先生之間,像先拆了一堵生疏的墻壁。此后隨著漫長的歲月,每次見面,都給我換去舊思想,灌注新營養。在今天如果說予小子對文化教育事業有一滴貢獻,那就是這位老園丁辛勤灌溉時的汗珠。
怎樣教書
我見了陳老師之后不久,老師推薦我在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一班“國文”。在交派我工作時,詳細問我教過學生沒有?多大年齡的,教什么,怎么教?我把教過家館的情形述說了,老師在點點頭之后,說了幾條“注意事項”。過了兩年,有人認為我不夠中學教員的資格,把我解聘。老師后便派我在大學教一年級的“國文”。老師一貫的教學理論,多少年從來未間斷地對我提醒。今天回想,記憶猶新,現在綜合寫在這里。老師說:
1、教一班中學生與在私塾屋里教幾個小孩不同,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
2、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
3、以鼓勵夸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夸獎。
4、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壞的事件發生,又怎么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后無效,又怎么下場?你還年輕,但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
5、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么。陳老師還多次說過,自己研究幾個月的一項結果,有時并不夠一堂時間講的。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
7、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包括作文中的問題,記下以備比較。
8、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盡力在堂下個別談;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
9、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臺上坐著,學生總在臺下聽著,成了套子。學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別人的作業,或看小說,你講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費。不但作文課要在學生坐位行間走走。講課時,寫了板書之后,也可下臺看看。既回頭看看自己板書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記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字,在他們坐位上給他們指點,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覺興趣,不怕來問了。
這些“上課須知”,老師不止一次地向我反復說明,唯恐聽不明,記不住。老師又在樓道里掛了許多玻璃框子,里邊隨時裝入一些各班學生的***作業。要求有頂批,有總批,有加圈的地方,有加點的地方,都是為了標志出優點所在。這固然是為了學生觀摩的大檢閱、大比賽,后來我才明白也是教師教學效果、批改水平的大檢閱。
我知道老師并沒搞過什么教學法、教育心理學,但他這些原則和方法,實在符合許多教育理論,這是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中辛勤總結得出來的。
對后學的誘導
陳老師對后學因材施教,在課堂上對學生用種種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堂下對后學無論是否自己教過的人,也都抱有一團熱情去加以誘導。當然也有正面出題目、指范圍、定期限、提要求的時候,但這是一般師長、前輩所常有的、共有的,不待詳談。這里要談的是陳老師一些自身表率和“談言微中”的誘導情況。
陳老師對各班“國文”課一向不但是親自過問,每年總還自己教一班課。各班的課本是統一的,選哪些作品,哪篇是為何而選,哪篇中講什么要點,通過這篇要使學生受到哪方面的教育,都經過仔細考慮,并向任課的人加以說明。學年末全校的一年級“國文”課總是“會考”,由陳老師自己出題,統一評定分數?,F在我才明白,這不但是學生的會考,也是教師們的會考。
我們這些教“國文”的教員,當然絕大多數是陳老師的學生或后輩,他經常要我們去見他。如果時間隔久了不去,他遇到就問:你忙什么呢?怎么好久沒見?“見面后并不考查讀什么書,寫什么文等等,總是在閑談中抓住一兩個小問題進行指點,指點的往往是因小見大。我們每見老師總有新鮮的收獲,或發現自己的不足。
我很不用功,看書少,筆懶,發現不了問題,老師在談話中遇到某些問題,也并不盡關史學方面的,總是細致地指出,這個問題可以從什么角度去研究探索,有什么題目可做,但不硬出題目,而是引導人發生興趣。有時評論一篇作品或評論某一種書,說它有什么好處,但還有什么不足處。常說:“我們今天來做,會比它要好”,說到這里就止住。好處在哪里,不足處在哪里,怎樣做就比它好?如果我們不問,并不往下說。我就錯過了許多次往下請教的機會。因為絕大多數是我沒讀過的書,或者沒有興趣的問題。假如聽了之后隨時請教,或回去趕緊補讀,下次接著上次的問題尾巴再請教,豈不收獲更多?當然我也不是沒有繼續請教過,***可悔恨的是請教過的比放過去的少的多!
陳老師的客廳、書房以及住室內,總掛些名人字畫,***多的是清代學者的字,有時也掛些古代學者字跡的拓片??蛷d案頭或沙發前的桌上,總有些字畫卷冊或書籍,這常是賓主談話的資料,也是對后學的教材。他曾用30元買了一開章學誠的手札,在30年代買清代學者手札墨跡,這是很高價錢了。但章學誠的字,寫得非常拙劣,老師把它掛在那里,既備一家學者的筆跡,又常當作劣書的例子來警告我們。我們去了,老師常指著某件字畫問:“這個人你知道嗎?”如果知道,并且還說得出一些有關的問題,老師必大為高興,連帶地引出關于這位學者和他的學問、著述種種評價和介紹。如果不知道,則又指引一點頭緒后就不往下再說,例如說:“他是一個史學家”就完了。我們因自愧沒趣,或者想知道個究竟,只好去查有關這個人的資料。明白了一些,下次再向老師表現一番,老師必很高興。但又常在我的棱縫中再點一下,如果還知道,必大笑點頭,我也像考了個滿分,感覺自傲。如果詞窮了,也必再告訴一點頭緒,容回去再查。
老師***喜歡收學者的草稿,細細尋繹他們的修改過程??蛷d桌上常擺著這類東西。當見我們看得發生興趣時,便提出問題說:“你說他為什么改那個字?”
老師常把自己研究的問題向我們說,什么問題,怎么研究起的。在我們的疑問中,如果有老師還沒想到的,必高興地肯定我們的提問,然后再進一步地發揮給我們聽。老師常說,一篇論文或專著,做完了不要忙著發表。好比剛蒸出的饅頭,須要把熱氣放完了,才能去吃。蒸的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還常說,作品要給三類人看:一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因為這可以從不同角度得到反映,以便修改。所以老師的著作稿,我們也常以第三類讀者的關系而得到先睹。我們提出的意見或問題,當然并非全無啟發性的,但也有些是很可笑的。一次稿中引了兩句詩,一位先生看了,誤以為是長短二句散文,說稿上的斷句有誤。老師因而告訴我們要注意學詩,不可鬧笑柄。但又鄭重囑咐我們,不要向那位先生說,并說將由自己勸他學詩。我們同從老師受業的人很多,但許多并非同校、同班,以下只好借用“同門”這個舊詞。那么那位先生也可稱為“同門”的。
老師常常駁斥我們說“不是”、“不對”,聽著不免掃興。但這種駁斥都是有代價的,當駁斥之后,必然使我們知道什么是“是”的,什么是“對”的。后來我們又??峙侣牪坏竭@樣的駁斥。
(節選自《啟功全集》,圖片來源于網絡)
來源:微言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