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r6wsk">
<xmp id="r6wsk">
<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xmp id="r6wsk">
<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
<form id="r6wsk"><ins id="r6wsk"></ins></form>
<button id="r6wsk"></button>
<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form><xmp id="r6wsk">
<xmp id="r6wsk"><xmp id="r6wsk"><ins id="r6wsk"><ins id="r6wsk"></ins></ins>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button id="r6wsk"><form id="r6wsk"><ins id="r6wsk"></ins></form></button>
<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form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form>
<xmp id="r6wsk">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分類標題

教師研究丨魏非 章玉霞 李樹培 楊淑婷 閆寒冰:微認證賦能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精準測評研究

發表時間: 2022-08-31 14:29:12

作者: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

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微認證;能力畫像;精準測評;全過程管理


     摘要: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培養是教師教育核心命題,然而長期面臨缺乏科學性指導、實踐能力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困境。該文提出了基于微認證的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精準測評解決思路,并從評價體系設計、評價結果可視化表征,以及基于微認證的全過程管理三個方面進行***闡釋。評價體系設計部分重點介紹了面向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微認證體系構建思路,包括職業能力內涵界定、能力分解以及認證規范開發。評價結果可視化表征部分提出了以職業能力刻畫為核心、以學習過程和個體特征描述為關聯的師范生能力畫像構建思路?;谖⒄J證的全過程管理部分立足于系統管理視角闡述了師范生培養管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的設計邏輯和技術路線。研究認為,在師范生培養中,基于微認證的精準測評方案可以推動教學模式、過程管理、環境設計、資源適配、干預策略以及師資配置等關鍵培養要素保持一致性,進而有效倒逼教師教育開展基于標準的改進與變革


關鍵詞: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微認證;能力畫像;精準測評;全過程管理


一、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發展及精準測評的時代呼吁


     面對社會急速發展與變化的浪潮,世界各國都將師范生培養作為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著力點,然而卻長期面臨缺乏科學性指導[1]、實踐能力不足[2]、理論與實踐脫節[3]、對課堂的嚴謹性準備不足[4]等困境。進入21世紀以來,能力本位教育成為了西方***主流或主導的教師教育取徑[5],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教師能力和基于能力的教師教育改革[6]。在我國,由《教師專業標準》引領的教師教育改革中,“能力本位”的改革理念被作為主導改革理念確定下來[7]。教師職業能力是師范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為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水平,落實***評價改革戰略,建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等五個文件通知[8],對中小學、學前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教師提出了“一踐行三學會”的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要求,為改革和創新師范生能力培養指明了努力方向。


     幫助師范生適應未來真實教育工作場景需要,促進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與現代教育快速發展需求的無縫對接,是師范院校面臨的迫切問題[9]。評價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卡脖子”難題,師范生評價方式改革是撬動師范生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支點。我們已經認識到,信息化發展為教育評價創造了跨越發展的良機,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逐漸成為實施精準評價的有效手段[10];利用大數據印證和揭示更有價值的教育規律機制,促使教育評價實踐愈加精準與深入[1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要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12]。近年來大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的完善,使得***采集師范生學習與發展數據,并實現基于數據的精準測評成為可能,因而,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支持師范生評價改革,助力師范生實踐能力養成,進而創新師范生培養模式,是教師教育直面卓越培養與評價改革雙重發展使命時必須要回答的時代命題。


     測評是測量與評價的組合運用,既強調按照規則或依據進行賦值的過程,同時也包含了做出價值判斷或決策的過程[13]。精準評價隱含著兩項核心要求,***是以細致***診斷為依據,唯有當評價數據足夠精細,才能無限接近被評價者的真實樣態[14];第二是以問題和特征刻畫為旨向。因此,對教師實踐能力開展精準測評的關鍵是找到科學、合理的能力測評手段,并將評價結果轉化為數據。但現有研究表明,當前普遍采用的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師范生能力水平等級的結果具有局限性[15];對教師能力和素養進行評價的課堂觀察、教師檔案袋、訪談、自我考核、學生學習結果、學生和家長調查以及考試等常見方法中,能夠支持精準評價實踐的較為稀缺。微認證(Micro-credentials)是國際上一種面向成人專業能力的認證方式,倡導對獨立、具體、明確的專業能力進行評估,同時依據實踐成果對能力進行認證考核[16]。近年來,微認證在教師專業發展領域有廣泛而出色的應用,美國非營利組織數字承諾以及我國教育部2019年啟動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均充分發揮了微認證細微精準、能力聚焦特征,能夠針對性地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微認證針對“小而實”的能力制定測評規范的方式有助于精準定位學習目標和問題,并將能力發展的學習、實踐與評價推向深度,可為師范生能力的精準評價難題提供解決處方。


     為回應***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評價改革的戰略部署,華東師范大學積極探索卓越師范生培養范式,提出了建設新時代“智能新師范”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創新信息化背景下的卓越師范生培養及評價模式,強化基于能力評估和證據導向的師范生全過程培養與評價,其中微認證是撬動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評價的關鍵路徑。本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于2021年5月發布的“師范生課堂教學微認證體系”為例,系統闡釋基于微認證的精準測評體系設計和應用思路,以及以評價牽引的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二、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精準旨向的微認證設計思路


     在評價設計中,需要確定對象、目的、構念、評估細則、工具等內容?!稑藴省返任募鞔_了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內涵,界定與細化了教師實踐能力發展要求。按照一般評估設計過程,在確定評價對象、目的以及構念之后,需要開發評估工具和評估細則以明晰測評實施的路徑,包括如何測評、采用何種工具測試以及測試結果如何評判等三項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內容。微認證作為一種能力評估形式,在呈現樣態上包括多個需要評估的能力點以及相應的評價規范,可對測評對象、測評方式以及測評標準等做出精準表述。


(一)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內涵


     職業能力是特定職業領域內的認知心理特征和發展潛力,教師職業能力是教師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整體化地解決綜合性專業問題的能力[17]。職業能力的形成是教師職業生涯成功發展的基礎,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18],也是師范生培養的出發點和核心?!稑藴省穼⒔處熉殬I能力劃分為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以及自主發展能力四個方面,并從掌握專業知識、學會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教學等方面對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所需的基本能力提出了細化要求[19]。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應用作為當代每一位教師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也充分融合到掌握專業知識、學會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教學等要求之中?;诖?,筆者所在的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以基本教學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學科教學能力為構件的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框架,作為評價體系構建的依據,其中學科教學能力分為了課堂教學能力和學科特色教學能力兩個部分,同時通過學科德育和綜合育人的融合和滲透體現師德踐行和綜合育人要求,如圖1所示。


    《標準》強調了教育教學實踐場景中一名合格教師在理念、情操、學識以及能力方面應達到的水平,將這些標準適當前置于職前教育階段,有助于更有效地呼應教育實踐需要、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


     對職業能力內涵的具體把握是開展微認證設計的起點,同時也需要將此構念持續貫穿在微能力點分解、測評任務與證據設計、證據評估標準設計等過程中。


(二)師范生課堂教學微認證體系構建


     課堂教學能力是師范生勝任未來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能力,是學科教學能力的基礎,具有多學科多專業的通用性,因而本團隊采用了以課堂教學能力為基礎補充學科特色教學能力繼而形成學科教學能力的研發思路,同時并行推進研發基礎教學技能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兩方面的評價要求。


     ***學習了《標準》內容,并參照了《NBPTS專業教師教學標準》《IBSTPI教師通用能力標準》《丹尼爾森教學框架》《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微認證體系》等文獻和文件,團隊通過對課程與教學領域專家的多次訪談,對一線校長、教師、教研員的多次調研,構建了“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微認證體系”(以下簡稱“微認證體系”),形成了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測評工具。該微認證體系將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分為了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四個維度,并具體分解為22項“微能力”,分別編號為A1-A13、B1-B9,如表1所示[20]。



     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既要尊重師范教育現狀以及實踐需求,更要面向未來適度超前體現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基于此,微認證體系將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發展要求分為基礎性能力和發展性能力兩類情境,在豐富選擇空間的基礎上提供進階發展的可能。在基礎性能力方面,關注單元教學、學生參與、實踐反思等教學思想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體現,在發展性能力方面,則更凸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深度學習、發展性評價等教學理念與實踐主張。此外,還將確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習方法等標星號的能力建議為必選認證能力點,體現課堂教學的核心要求。


   “微認證體系”為每一個能力點研制認證規范,包括實踐問題、能力描述、實踐任務和評價標準、實踐建議等內容[21]。其中,能力描述是對評價對象及指標的界定,指向了該項能力點的構念,而提交指南與評價標準則是闡釋能夠引發可觀測指標的任務、任務證據的呈現形式以及證據或成果的評價細則等內容,是測評工具的具體表達,同時也間接說明了如何實施或開展測評?!拔⒄J證體系”為師范生開展學習、實踐與能力認證提供依據,也為課程設計提供嚴密的論證和科學的評量依據??紤]到師范生缺乏實踐情境與教學經驗,在實踐任務和認證證據設計中,認證規范較多通過模擬情境設定需要完成的實踐活動,并在認證成果上較多地采用了開發性、設計性、實施性與學習性任務形式,此外,還注重通過設計方案、說課、模擬授課、視頻講解等實踐證據形式讓師范生持續思考和充分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之中。例如,在“確定學習目標”中,所設定的實踐任務及證據形式為:用視頻形式講解說明學習目標設定的依據以及對目標檢測的設想,目標設定依據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習對象特征、學習目標與單元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等。視頻講解的實踐證據形式要求師范生清晰、準確地用語言和輔助材料表述設計理念,相對于文本設計方案,視頻形式更多體現為一種“明述方式”,可推動師范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目標設定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作用機理,有助于將個人內在的、模糊的經驗、認知表達為外顯的知識,有利于個體知識系統的條理化、邏輯化以及規范化[22]。


      有效、高質量的教師培養的前提是對能力發展現狀的精準把握?;凇拔⒄J證體系”開展測評與認證,可對師范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水平進行賦值,一方面鋪設了能力精準評價的實現路徑,另一方面,也為基于數據進行個人發展和群體發展的分析、比較、干預以及規律研究提供了詳實依據。


三、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可視化表征:基于微認證的能力畫像方案


     ***近幾年,各類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學生進步數據工具的發展,促使學習者畫像、可視化儀表盤等學習分析技術成為監測學生成長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途徑。例如,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成功要素(Elements of Success)學習分析平臺,以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學生過程性和總結性數據信息,能夠讓學生***了解學習進展,并在關鍵時候激發他們采取行動以促使自己成功[23]。能力畫像脫胎于學習者畫像的概念,旨在對能力為核心的學生數據進行聚類、抽象,從而對學生學習和能力發展過程、成效進行可視化表征,賦能培養過程的評價、審視、分析和決策。


(一)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畫像模型


     學習畫像已經成為近年來學生學習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其研究和實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積極性和學習動機等特征,聚焦于淺層學生畫像構建;較少有研究結合學習理論關注學生的能力或素養構建深度學生畫像[24]?;谖⒄J證的能力畫像是對師范生能力的刻畫,旨在動態、可視化表征師范生能力發展的全貌,為能力發展提供及時、針對性干預依據,要想真正獲得精準***的能力畫像,需遵循以下價值旨向:(1)精準表征職業能力全貌:基于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框架***精準表征師范生應該具備的各項能力;(2)***反映師范生學習過程:融合課程學習、資源使用、時間投入、個體特征等多源數據,以多角度展示師范生學習、教師指導以及學校培養等全過程;(3)系統體現培養各環節關聯性:將能力發展與方案制定、模式設計、師資配置、課程安排、實踐活動等培養要素關聯,使得系統化跟蹤和分析師范生培養過程成為可能。依據上述旨向,本研究設定了以職業能力刻畫為核心,以學習過程和個體特征描述為關聯和依托的方案,并形成了師范生職業能力畫像模型,如圖2所示。



     畫像的核心內容是由基本教學技能、學科教學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三個部分組成的師范生職業能力,通過微認證結果展現師范生各項能力發展的狀態和進程,并通過能力達成度、優異度、效率度和均衡度四個指標具體反映。能力達成度是師范生實際通過認證的微能力比例,是基于培養方案的專業能力發展進度反映;優異度是通過認證結果的***、合格和不合格能力點的占比情況來表征,獲得認證***的能力點數越多,說明該師范生表現越***;效率度則是通過對師范生的時間成本投入、完成進度以及能力認證提交的通過率等數據獲得;而能力均衡度是對師范生認證通過的能力點跨維度、跨情境發展情況的評價。


     師范學習期間是職業能力養成的關鍵階段,同時,師范生能力形成與其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心理氣質等諸多因素有關[25]?;诖?,本研究提出的師范生能力畫像,還將對學習過程和個性特征等職業能力養成的關鍵因素予以表征,同時為關聯分析提供依據。


     學習過程刻畫了師范生參與課程學習、實踐活動以及能力認證的全過程,如出勤情況、學習課程、學習時長、討論交流、資源使用以及活動參與等等,本研究將學習過程維度劃分為課程學習、交流協作、活動實踐以及時間管理四大標簽。個體特征維度包含了師范生的基本信息與個性特質,如心理健康、價值信念、興趣動機、認知風格、內容偏好等,可通過應用專業測評量表和學習分析模型來加以把握。個體特征是師范生相對靜態和個性化的屬性,對于研究分析能力發展規律實現個性化干預意義重大。


     教師職業能力養成是師范生培養的核心任務,畫像以師范生職業能力養成結果為核心,同時以學習過程和個體特征維度為能力發展診斷和分析的依據,繼而確定影響個體職業能力養成結果的關鍵可變要素,推動了師范生能力培養各相關要素的良性互動。


(二)個人畫像、標準畫像、群體畫像


     圖3中的畫像模型可依據不同目的、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對象群體形成多類畫像。例如,可基于“微認證”體系中的22項微能力形成卓越師范生標準畫像,表達一個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理想和完滿的狀態。還可以依據某個專業或某個師范生群體在一定時間節點上應然的能力發展狀態形成某類群體的標準畫像,為師范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自我審視和比較分析提供憑照。群體畫像是某個師范生群體能力發展動態表征,可反應某個群體的能力發展整體水平,既可以為師范生個體提供比較參照,也可以促進教師、院系與學校對某個群體的理解,支持在一定范圍內的教學和管理決策,并為探索師范生能力發展的整體規律提供豐富數據。



四、微認證精準測評結果應用:全過程管理路徑研究


     教育實踐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其變革需要相關要素的系統配合。師范生培養各個環節相互關聯、一脈相承是確保整個培養機制***運作、相互助益的基礎,“基于培養體系系統協調”也是當前國際師范類專業認證理念表現的基本取向之一[26],例如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采取從頂層戰略設計到機構組織、課程體系設計以及教學人員培訓等多層面的質量保障體系和措施,以保障教師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師培養質量[27]。微認證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面向師范生能力發展的精準評價方法,能夠準確獲取師范生個體和群體在學習情景中能力發展的證據流,基于此構建的畫像可為師范生培養全過程管理提供基底,推動教師、學校和師范生在培養過程中基于能力、面向能力的反復對話,不僅有助于調整和改進師范生能力培養的方案設計、整體環境與發展空間構建,促進培養體系的系統優化,同時還能支持師范生自我導向學習和大規模個性化培養。
(一)全過程管理設計邏輯及應用路向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教育中的創新應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即OMO)的教育形態逐步成為了發展取向。依托虛實融合的培養空間,通過微認證可鏈接各個培養環節和要素,賦能全過程管理,實現培養系統的持續優化和質量提升。


1.支持培養系統的持續優化


     培養方案以及課程體系是學校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在培養理念達成共識之后,師范院校和相關院系須確保培養方案與“微認證體系”相對齊,聚焦實踐能力提升目標進行要素優化或結構性變革。借由微認證應用形成的能力畫像,可審視培養方案和過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和目標匹配度,不斷優化改進教學模式、過程管理、環境設計、資源適配、干預策略以及師資配置等關鍵培養要素,例如應用關聯性學習分析發現各類培養要素之間以及與職業能力發展間的關系。在培養過程中,可以基于培養方案構建各個階段、各個師范生群體的“標準像”,按時間序列縱向觀察個體或群體的發展變化與規律,形成各項能力或指標的參考線和風險預警值,實現面向過程的動態監測。也可以基于預測性學習分析構建學生儀表盤,利用機器學習和算法對學生下一步學習行為和能力發展進行成效預測和風險識別。據此,師范生能力畫像就成為審視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以及培養方案實施成效的有力工具,促進師范院校從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主動干預范式轉變,如圖4所示。



2.為師范生評價提供***證據


     師范生能力培養的全過程都應該納入評價的范疇,進行目標引領下的過程評價[28]。微認證精心設計的學習與實踐成果,使得師范生能力發展的成果得以有效評價和記錄,可支持師范生成長檔案袋建設,證明學生能力發展的增值,并作為回應社會問責的直接證據。強化證據意識正逐步滲透到教育和教師教育實踐之中[29],基于證據不斷改進教師和教師教育者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僅有助于教師和教師教育者自身的專業發展,更有助于不斷提升教師教育質量[30]。此外,當師范生能力發展數據與學習活動、測試成績、學習作品與成果、師生評價等各類數據能夠進行關聯時,數據價值也將隨之得到極大的激活,有助于從多維空間發現師范生學習與發展的規律與特征,形成理解與支持學生能力發展更為***有效的范式。


3.支持師范生自我導向學習


     自我導向是終身學習時代重要的學習策略。借助微認證所形成的能力畫像是師范生學習與實踐的自我診斷和反思工具,通過個體畫像、群體畫像以及標準畫像等“量化自我”的方式,能夠幫助其準確定位自身的學習表現與成效,幫助他們始終走在正確且有效的道路上,并可通過學習效率、學習投入、時間管理等線索支持師范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導學習,進而保持高質量學習的發生。師范生在洞察與反思個人學習數據和成果的過程中,也會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 式有更深體悟,從而提升學習的能動性和控制力。


4.賦能大規模個性化培養


     大規模個性化學習和創新教育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形態[31]。在線上線下融合的空間中,借助大數據、智能技術,教育有望從大規模的標準化發展到大規模的個性化。師范生學習與實踐過程及成果數據構建的畫像模型能夠精準、***、動態地反映師范生個體內在與外顯的特征,為課程資源推薦和個性化干預等提供明確、及時的目標指引,支持個性發展和差異化發展。此外,基于大規模師范生個體數據的采集、分析,可發現師范生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征,建構能力發展圖譜,并據此可為師范生智能推薦學習路徑和學習資源,形成“學習能力”與“學習任務”配套的“自適應學習”[32],助力個性化培養。


(二)基于CASE規范的技術實現路徑


     當微認證體系***納入師范生培養中時,通過畫像技術可精準定位師范生職業能力,***監控學習過程,實現學校、學院、專業各個組織層級有序***地進行培養管理。但是從實現環節來看還面臨諸多難題:一是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師范生微認證體系以及學校課程標準之間并未形成邏輯一致性與內容關聯性;二是微認證實施中師范生提交的實踐成果需要教育教學專家研判,需要大量專業力量投入。IMS于2017年發布的《IMS能力和課程標準互換規范》(簡稱CASE規范或IMS-CASE)為解決上述難題帶來了新的啟示。


1.CASE規范簡介


     IMS-CASE Version 1.0完備呈現了模型元素、服務架構、操作方法、***實踐案例以及一致性程度檢驗等詳細內容,定義了系統如何以一致、通用的方式交換和管理關于能力和課程標準的信息[33],其主要目的是以開放、機器可讀的通用準則取代目前以Word、Excel、PDF或HTML等形式記錄和發布能力/課程標準的方法。CASE規范提供了機器可讀的能力、關聯、規則等數字化內容和統一的能力標準表述格式[34],在操作層面形成了聚合和對齊不同來源能力數據的方法,使得基于CASE規范的學習記錄、評估認證、課程資源等能夠共享與互操作,實現了跨平臺、跨組織的廣泛引用和復用。學習記錄、課程和能力標準等以計算機可讀的方式對齊也為能力評估的自動化奠定了基礎。


2.系統構建實現路徑


   基于CASE規范及其編制思想,本研究團隊提出了師范生培養全過程管理系統構建的實現路徑,如圖5所示。該系統共分為六個層級。



     ***層為標準層?;贗MS-CASE認證的能力標準數據管理統一平臺,師范院??梢砸罁?**的能力標準發布與管理本校符合CASE規范的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微認證體系,并且可以與其他院校的微認證體系對比和關聯。同時師范院校需要編制基于CASE格式的師范生綜合記錄規范與微認證規范,實現師范生綜合記錄、微認證規范與能力標準三者對齊,進而鋪設上層自動化評價基礎。院校的課程與資源及其開發也要始終與微認證體系保持一致,這樣CASE規范的傳遞效應使得不同平臺、院校之間的資源能夠共建共享。


     第二層為數據層。數據層主要是基于兩個學習空間(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采集的師范生學習行為數據、學習成果數據等,一方面為算法層提供構建畫像的源數據,另一方面根據師范生綜合記錄規范可以為評價層輸送可信、可測的學習記錄。


     第三和第四層為算法層和評價層。算法層通過對源數據的加工處理,提取畫像模型的特征標簽、計算特征權重,形成事實標簽集、模型標簽集與預測標簽集;評價層通過查找、引用或編制能力框架量規對符合規范的學習記錄自適應評估并形成評估記錄,其中包含了師范生能力認證的結果。在這種環境和機制之下,可借助物理空間來感知與記錄豐富的師范生相關數據,包括微認證所需要的實踐證據?;谀芰藴实膶W習行為、成果證據采集與認證規范的對齊,實現了學習、實踐與評價的貫通一致。此外,算法層與評價層獲得的特征標簽與評價結果數據共同作用于畫像的形成。


     第五層為表示層。即用可視化方式呈現畫像刻畫結果,包括個體畫像、標準畫像、群體畫像等,不僅可以提供給每個師范生用作自我評估和反思,同時也可以支持面向年級、專業、學校乃至區域的整體分析,同時實現同級單位內容與水平的橫向比較。在實際應用中還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定義畫像指向的群體、內容等。


     第六層為應用層。支持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與管理是整個系統應用的旨向,應用層為培養與管理全過程中各個利益相關角色提供支持與服務,包括為師范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評估、規劃與預警,協助教師開展師范生培養的學習監控與干預、內容設計與調整等工作,以及支持院校管理者進行統籌決策與管理。


五、結語


     針對師范生職業能力培養薄弱問題,本研究汲取了當前成人和在職教師評價和培養的成熟經驗,以精準測評為突破口,構建了基于微認證的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并據此提出了以能力畫像為載體的可視化表征方案以及以微認證為貫通線索的全過程管理路徑。微認證體系作為培養的核心依據,既可以較好地關照教師教育核心使命,實現職前與職后培養的對接共振,也體現了精準評價、實踐導向的教育改革評價思路,有助于將***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和大綱融入到日常教學、學業考試和相關培訓中。面向未來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需求,通過“微認證體系”的發展和更新,還可使得學校育人目標有序、準確地傳達至各培養要素,實現育人過程與育人目標的相互關聯與呼應。此外,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微認證體系的構建和應用能夠撬動以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為特色的培養環境建設與培養模式改革,未來隨著各類智能設備、物聯網的普及應用,我們還可借助穿戴設備、傳感器以及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廣泛采集師范生學習的行為、認知、心理、生理等多模態數據,為能力分析以及能力相關要素的關系分析能夠提供更為科學、***的證據。


參考文獻:
[1] Korthagen F A J,Kessels J,et al.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 [M].New York:Routledge,2001.
[2] 曹彥杰.虛擬現實技術在美國教師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以中佛羅里達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6):93-102.
[3][6][30] 饒從滿.美國“素養本位教師教育”運動再探——以教師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為中心[J].外國教育研究,2020,47(7):3-17.
[4] Wideen M,J Mayer-Smith,et al.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Learning to Teach:Making the Case for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Inquiry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68(2):130-178.
[5] 趙康.透析西方能力本位主義教師教育再流行:回溯、趨勢和反思[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3):39-45.
[7] 楊潔.能力本位:當代教師專業標準建設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35(10):79-85.
[8][19]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的通知[ED/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2021-04-06.
[9] 劉振中.生源差異視角下師范生職業能力分析及提升對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150-153.
[10] 任友群,馮仰存等.我國教育信息化推進精準扶貧的行動方向與邏輯[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4):11-19.
[11][14] 宋乃慶,鄭智勇等.新時代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大數據賦能與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1,(2):1-7.
[12]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0-10-13.
[13] 葉麗新《. 讀寫測評:理論與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15] 彭寧.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師范生培養機制創新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18,(2):74-77.
[16] 魏非,閆寒冰等.基于教育設計研究的微認證體系構建——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2):97-104.
[17][25] 付麗萍.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3,(5):33-35.
[18] Selvi K.Teachers’ Competencies [J].Cultur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2010,7(1):167-175.
[20] 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大發布師范生課堂教學能力微認證規范[EB/OL].https://news.ecnu.edu.cn/0a/d8/c1833a264920/page.psp,2021-05-22.
[21] 魏非,李樹培.微認證之認證規范開發:理念、框架與要領[J].中國電化教育,2019,(12):24-30.
[22] 李穎.默會知識論關照下的教師知識共享機制的生成[J].當代教育科學,2019,(5):3-7+24.
[23] The University of IOWA.Elements of Success [EB/OL].https://teach.uiowa.edu/elements-success,2021-03-09.
[24] 余明華,張治等.基于可視化學習分析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畫像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2):36-43.
[26] 常珊珊,曹陽.專業認證背景下我國師范類專業發展機制研究:國際經驗與本土建構[J].高教探索,2020,(2):41-47.
[27] 徐文秀.英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個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8] 彭寧.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師范生培養機制創新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18,(2):74-77.
[29] 裴淼,靳偉等.循證教師教育實踐:內涵、價值和運行機制[J].教師教育研究,2020,32(4):1-8.
[31] 戴靜,顧小清.人工智能將把教育帶往何方——WIPO《2019技術趨勢:人工智能》報告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24-31+66.
[32] 吳南中.自適應學習模型的構建及其實現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7,(9):12-18.
[33] IMS GLC.IMS Competencies and Academic Standards Exchange (CASE) Service Version 1.0:Best Practices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
[EB/OL].https://www.imsglobal.org/sites/default/files/CASE/casev1p0/best_practices/caseservicev1p0_bestpracticesv1p0.html#UsingTheEndpoints_6,2017-07-07.
[34] 李青,閆宇.實現能力和課程標準數據互換 推進能力本位教育——《IMS能力和課程標準互換規范》分析與解讀[J].中國遠程教育,2020,(9):29-38.
作者:魏非,華東師范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章玉霞,華東師范大學在讀碩士;李樹培:華東師范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楊淑婷,華東師范大學在讀碩士;閆寒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電化教育. 2021,(12)



圖片展示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551-62111060

電子郵箱: kefu@hoodedu.com

地址:合肥市蜀山區立基大廈B座

圖片展示
掃碼關注公眾號

Copyright © 2018-2022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備202200206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

添加微信好友,詳細了解產品
使用企業微信
“掃一掃”加入群聊
復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詳細了解產品
我知道了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xmp id="r6wsk">
<xmp id="r6wsk">
<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xmp id="r6wsk">
<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
<form id="r6wsk"><ins id="r6wsk"></ins></form>
<button id="r6wsk"></button>
<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xmp id="r6wsk"><form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form><xmp id="r6wsk">
<xmp id="r6wsk"><xmp id="r6wsk"><ins id="r6wsk"><ins id="r6wsk"></ins></ins>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
<button id="r6wsk"><form id="r6wsk"><ins id="r6wsk"></ins></form></button>
<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
<xmp id="r6wsk"><form id="r6wsk"><button id="r6wsk"></button></form>
<xmp id="r6wsk">
<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 id="r6wsk"></form></form><xmp id="r6wsk"><form id="r6wsk"></form>